详情

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扬琴

百姓说事 2998阅读
Hugh
HughLv.2楼主+关注
2014-09-09 10:38 来自湖北
扬琴是咸丰古老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曲唱艺术,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词曲古雅,优美动听,地方气息浓郁,有“恩施丝弦之美誉”。 据传扬琴原系扬州一带民间小曲,清代中期,四川通判秦云龙(咸丰丁寨人)原配夫人刘氏还乡,将扬琴带回咸丰,先在丁寨堰湾秦家家族内部传唱,后扩大到尖山浑水、十字路蒲草塘、土落坪和县城“中和堂”药铺等地至亲友好。民国十九年(公元1930年),县城琴友于八月十五日在高乐山古庙举行“琴会”,命名“佰牙会”。后定期每年八月十五日晚上约会演唱,交流唱艺,春节则以琴会友,属自娱自唱的雅乐形式。传统的演唱方式为不搭台,不化妆、无表演。艺人们不“闹堂子”,不坐茶馆。夜深人静之时,亲朋了友相邀而唱,故有“曲唱五更鸡,非友不弹琴”之说。长期流传,地方文人学士不断进行改编创作,写了大量历史题材和民间传奇题材唱本,揉进了民间音乐小调,充实了扬琴声腔和演唱内容,使扬琴更加完善,逐渐演变形成具有我县民族特色的曲艺。

扬琴曲艺历来是唱本子戏,为了便于演出、传唱,我县老一辈扬琴艺人唐会云、吴光元、聂秀坤等改编、谱写了《黛玉葬花》、《白求恩赠刀》、《江姐上华莹》、《军民渔水情》、《总理窗前的灯光》等扬琴段子,为扬琴艺术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。1964年这,《白求恩赠刀》在省艺现代节目观摩会上由省民间歌舞团演出,深受文艺界专家学者的好评,这是咸丰扬琴第一次荣登国家艺坛大雅之堂,后又被印成单行本公一切行。

现今,咸丰扬琴音乐曲调已板腔化,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,能表达多种感情,刻画各种不同人物性格。主要声腔是“正宫”、“月调”、“小调”三个部分。“正宫”调性稳健深沉,有气势,节奏稳定,是扬琴主要曲牌,属板腔体,常用来唱正统戏。“月调”、“小调”近于小曲,调性明快,节奏鲜明,是联曲体,常用来唱民间“花戏”(爱情戏)。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,包括碗琴(树疙蔸制作)、月琴、三弦、二胡、京胡、鼓(老楠竹节制作)、尺(简板),合称“八音”。演唱时唱腔轻奏,过门重奏,京胡配器让板点奏,鼓尺随音乐旋律轻、重、缓、急地敲击、演唱扬琴的语言、声韵、民俗、歌曲十分富有民族特色。

1988年,我县南剧《土司夫人》采用扬琴音乐脚本获“全省第四届”百花书会优秀配曲奖。其唱段在1988年第三期《湖北省数民族》发表。1988年,咸丰扬琴被收入《中国曲艺音乐集成――湖北卷》。

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~

感谢您的赏脸阅读

3
5
10
15
20

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

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

可能感兴趣

没有任何回帖,回复抢沙发~
城市通